第61章 :最后一次彩排1_年代:从首届春晚开始
讽刺小说网 > 年代:从首届春晚开始 > 第61章 :最后一次彩排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1章 :最后一次彩排1

  《伏羲伏羲》只写了一半,可却已经能够看出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了。

  小说主要讲述了地主杨金山在妻子死后娶回了史家营的王菊豆,希望她为自己延续香火。杨金山的侄儿杨天青和菊豆彼此喜欢,菊豆怀了天青的孩子,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。

  这种峦仑关系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,还反映了传统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挑战。

  这是在探讨了个体与社会、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啊!他已经进步这么快了吗?

  汪兆赛忍不住想,上一部《红高粱》当中,蓝毅夫通过余占鳌与九儿的故事,探讨了个体解放和性别平等的主题,展示了人在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。

  一脉相承的思想表达,只是这一次更加细腻了,也更加深入了。

  想着这些,他迫不及待的说:“毅夫同志,这部小说我们《人民文学》要了。”

  蓝毅夫微微一笑,并没有意外汪兆赛会这样说,他点头:“给《人民文学》当然没有问题,不过这稿费……”

  见蓝毅夫同意,汪兆赛有些高兴,不过听他如此直白的他钱的事儿,他倒有些意外。

  毕竟现在的文人都是矜持的,鲜少有人提钱,并不是说不在乎钱,只是这个东西提出来,就俗了。

  不过意外归意外,他倒也没有因此而谴责蓝毅夫,万一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呢?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,不能因为别人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行为标准就去谴责别人,这是他一贯做人的道理。

  他沉吟了一下,说:“我能做主的最高标准是千字六块,要是再高,就得去请示主编了。”

  “千字六块,你看行吗?”

  没想到汪兆赛如此痛快,一下子就提高了一块钱,蓝毅夫连忙点头:“谢谢汪老师,够了,够了。”

  汪兆赛点点头:“那好,我就给你算千字六块,这篇小说你好好写,写完以后我再帮你看看,要是没问题的话,我就给你安排到明年的第一期。”

  说完,他又想了想,关心的问了一句:“你生活上是有什么困难吗?要是缺钱用的话,我这里可以拿点给你应急。”

  蓝毅夫愣了一下,随即又笑了起来,这笑容是那么的灿烂,甚至有些纯真。

  他摇头,真心实意的说:“谢谢你,汪老师,我生活很顺利,也没什么难处,让您费心了。”

  汪兆赛怕蓝毅夫是年轻人,不好意思开口,还想再劝两句,被蓝毅夫打了哈哈应付过去了。

  “汪老师,你好不容易来一趟,我带你到这边转转吧!中午留下来吃饭,我叫上几个朋友,到时候喝一杯。”

  和作者一起吃饭,这也是他们做编辑了解作者的一种方式,所以他爽快的就答应了,两人一起出了招待所,汪兆赛这個时候才想起来问蓝毅夫:“之前去央视找你,门卫室的人说你在这边工作,我还不知道伱是做什么工作的呢!”

  “我呀!和汪老师一样,也是编辑。”

  “哦!”汪兆赛来了兴趣:“具体说说。”

  蓝毅夫也没隐瞒,把自己在北影厂编辑室当编辑,现在被借调到央视的事儿简单说说。

  汪兆赛消化了一下,又问:“那你在中央乐团这边是……”

  刚巧这个时候两人来到了艺术楼,蓝毅夫指着这栋楼说:“王老师想知道的话,我带你进去看看你就知道了。”

  蓝毅夫给自己放假了,当然也会给其他人放假,所以今天是没有安排人排练的。

  不过这个年代的人但凡有追求的,他们做事都不需要你去督促,自然会找机会加练。

  理所当然的,演奏厅当中并未关闭,当蓝毅夫带着汪兆赛走进去的时候,演奏厅当中有不少人。

  台上的交响乐团2组正在喝水休息,周学长和李谷一挨在一起低声交谈。

  台下也有其他几个表演者正坐着准备,显然后面他们也会上去加练。

  众人见到他将来,纷纷和他打招呼,蓝毅夫笑呵呵的回应了两句,然后说:“你们弄自己的,不用管我,我就随便看看。”

  然后带着汪兆赛来到整个演奏厅最中间的位置,这里不管是视野还是听觉效果都是最好的。

  旁边的汪兆赛见到这个场景,不由挑挑眉,心中暗付,看样子这个年轻人的身份不一般啊!

  两人坐下,汪兆赛心有疑惑的时候,就看见台上原本正在休息的2组交响乐团成员结束了休息,纷纷开始做准备,而周学长和李谷一也各自回归自己的位置,开始准备演唱。

  一首练习了无数遍的《祖国不会忘记》,缓缓响起。

  一首歌即便再好听,当听多了以后,也会渐渐失去第一遍听到的那种情绪渲染能力,就像你再喜欢的女神,当你和她结婚了多年以后,你便无法从她身上感受到最初的惊艳与心动。

  所以台上的人在尽力表演,台下的其他人表演者也没把注意力放在李谷一等人身上,只是低头做着自己的准备,蓝毅夫坐着发呆。

  唯有汪兆赛,第一次听到这首歌,第一次感受到这首歌磅礴大气而不失朴实真挚的情感,第一次感受到这首歌铿锵有力的前奏和波澜壮阔的气势,这都让他极为震撼,并为之感动,然后,眼睛不由自主的就红了。

  年纪大了,受不了这个,一首歌听完,他用力的揉了揉眼睛,尴尬的对蓝毅夫说:“刚刚有沙子吹进眼睛里面了。”

  蓝毅夫已经见怪不怪了,他问:“后面还有好几首歌,汪老师还要听吗?”

  汪兆赛缓过来了一些,他说:“这歌唱得真好,我以前怎么没有听过?是新歌吗?”

  蓝毅夫点头:“对,还没有正式公开演出过,现在只是内部进行排练。”

  “那后面的歌和这首歌一样吗?”

  蓝毅夫看了看前排的几人,有两个是唱《爱我中华》的,另外唱《牧羊曲》郑绪岚,唱《美的歌》的苏小明,唱《回娘家》的朱明瑛。

  他回答:“还有一首新歌。”

  “那就听。”

  把全部四首歌全部听完,汪兆赛才欲犹未尽的与蓝毅夫离开。

  中午,蓝毅夫叫上朱灵,李克纯,小胖子,李狗蛋四人陪着汪兆赛一起去外面的国营饭店吃饭。

  几人知道了汪兆赛是蓝毅夫的责任编辑,对于编辑也挺好奇的,于是便问东问西,好不热闹。

  闲聊间,小胖子无意间说了一句:“我要是像蓝哥一样,能写出一首《祖国不会忘记》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  旁边的李狗蛋嗤之以鼻:“你要想达到蓝哥的水平,再学五百年吧……”

  两人是在开玩笑,可汪兆赛却身体一震,不敢自信的看向蓝毅夫:“那首歌,是你写的?”

  李狗蛋听汪兆赛这话,愣了愣:“你不知道?”

  汪兆赛看着微笑不语的蓝毅夫,摇头:“他没说。”

  李狗蛋立即兴奋了:“汪老师,我跟你说,蓝哥可不止写了一首《祖国不会忘记》,他还写了……”

  在李狗蛋的一阵吹嘘之下,汪兆赛这个时候才知道,原来这个年轻人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有天赋,其在音乐上也有不小的造诣。

  他不由得感慨一句,人才啊!

  酒足饭饱以后,汪兆赛叮嘱蓝毅夫,《伏羲伏羲》这篇小说一定要好好写,写好了以后就立即联系他,他亲自过来取稿,然后就离开了。

  第二天,1982年第十二期《人民文学》发刊,蓝毅夫早早的就去书店排队,然后第一时间买了三十本。

  别的啥事不干,蓝毅夫骑着摩托车第一时间回到了北影厂,把一份《人民文学》递给了郭凯。

  郭凯早已经看过《红高粱》的剧本,对里面的剧情心有了然,但接过蓝毅夫递过来的杂志,他还是认认真真的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,然后珍而重之的给予了蓝毅夫穿越以来的第一个肯定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fcfsc.org。讽刺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fcfsc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